“新车味儿”有办法“治”了
春天到了,黄先生一家高高兴兴地开着新车去游玩,没想到却在路上饱受折磨:新车的“塑料味儿”把他们熏得晕晕乎乎,最后不得不忍受还有些寒意的春风打开窗散味儿。和黄先生一样,许多消费者对“新车味儿”表示担忧。所幸的是,环保部与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《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》将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,《指南》对苯、甲苯、甲醛等8种常见的车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设定了限值。虽说这只是推荐性标准,并非强制性标准,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,消费者针对车内污染维权有了依据。 “新车味儿”实在伤人
一直以来,国内对于车内空气质量一直“无法规、无标准、无监管”,众多车主对于新车扑鼻的异味除了忍耐别无他法,“新车味儿”一度成为人们对车内空气污染的一种无奈表述。有车主表示,由于新车异味太大,又不敢用香水掩盖异味,因此,一个漫长的夏天,自己开车时基本不敢开空调。
专家介绍说,车内空气污染主要来源有3个:第一是各种配件,如坐椅、坐垫、坐椅套和坐椅面料等;第二是内饰,如车内地板、门内护板、车顶棚衬里、窗帘等;第三是生产中使用的油漆、稀释剂和黏合用的胶水油漆等。据调查,目前一辆家庭轿车使用的黏合剂用量达5公斤以上,最高的可达27公斤。
与室内环境相比,车内空间更狭窄、更密闭,尤其是在夏天,车辆在封闭暴晒后,有害物质大量挥发,浓度可能会增加数倍。
据广州市中山医院耳鼻咽喉科医生介绍,车内空气质量已经成为导致呼吸道疾病的主要来源之一,车内空气污染表现为异味、气味刺激鼻和咽喉、易晕车等。由于车内空间狭窄,空气质量污染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,也可能引发各种皮肤疾病。
记者走访发现,尽管当前有各种所谓的改善车内空气质量的方法多如牛毛,但并没有验证表明,这些方法可以彻底解决甲醛等污染物对人体的伤害。
专家指出,车内空气污染的释放,是一个缓慢甚至长达数十年的过程。由于车内空气质量处于“三无地带”,由此引发的纠纷、诉讼日渐增多。《指南》成为维权依据
《指南》规定了乘用车内部分苯系物和醛类物质的浓度要求,这是中国第一次就乘用车内空气质量发布相关标准。值得注意的是,此次发布的《指南》为推荐性国家标准,而不是强制性国家标准。对此,业内人士认为,这对经销商或是消费者来说都是一件好事。
“如今都在倡导环保,《指南》的推出会对厂家提出更高的要求,毕竟源头还在制造商方面。”有汽车销售商表示,目前汽车价格越来越低,有些制造商会控制成本,如果使用了不是很环保的材料,车内空气污染会很大。《指南》的出台必定会对这些有所牵制,起码消费者有了对车内空气污染的“知情权”,同时也有了维权的依据。
据了解,由于《指南》是有关部门牵头制定,但有通用、福特等在中国合资的主机厂参与,因此,这些厂商对《指南》的标准并不意外。由于这些指标在发达国家市场早已通行,这些企业原本就有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,因此并不存在技术问题。而对于一些小的汽车厂商,原本就面临合资品牌对市场份额的蚕食鲸吞,竞争能力相对较弱,成本压力较大,缺乏成熟的技术储备,产品唯一的杀手锏是价格。
面对愈来愈挑剔的消费者和日益高企的成本压力,对于这样的企业,《指南》也许会成为负担。环保材料成本的提高直接导致一些厂家不愿意主动选择环保材料。《指南》要发挥作用,还需要权威机构参与检测,形成社会舆论压力。 方华 小贴士如何减少车内空气污染?新车
◎在选购新车时,除价格、性能、外形、配置等以外,最好留心一下车内的气味。
◎车辆购买之初应注意开窗通风,增加车内空气流通,加速有害气体挥发,并尽可能少使用空调。一年内,最好能保持车窗长期开启。有条件的车主,在车辆停放不使用时,最好能打开车窗透气。
◎慎重选择车辆内饰,特别是一些廉价劣质的装饰和汽车香水。
◎如果车内异味过大或驾车后感到身体不适,应考虑去有认证资质的部门检测车内空气质量。同时,孕妇和过敏体质者尽量不要乘坐异味过重的新车。旧车
◎臭氧消毒。臭氧可以杀灭多种病菌、病毒及微生物,利用臭氧消毒杀菌一般不残存有害物质,不会造成“二次污染”,对人体无害。臭氧消毒价格比较便宜,但消毒一次只能维持1到2个月时间。
◎光触媒消毒。光触媒消毒法对于车厢内常见的甲醛氨、苯等有机化合物具有分解作用,同时还能清除车厢内的浮游细菌。光触媒消毒一次维持的时间可达1到2年,但价格比较贵。
◎离子杀毒。购买车载氧吧,释放离子促使车内空气清新,这实际上是一种空气清新和净化方式。优点是使用简单,缺点是净化过程缓慢、消毒不彻底。